“相信每个大人,在小时候都喜欢仰望夜空,望着灿烂的银河系,像是烟花绽放的璀璨花火那样美丽,想象着自己乘坐着载人飞船去探索浩瀚宇宙。”

本次《中国航天系列“星辰大海”纪念票》票面设计有奖征集活动中,优秀作品《孩子的航天梦》作者季云博老师心中的航天梦,正是源自于儿时对星空的向往。“我喜欢画星空,从小就喜欢拿着望远镜去看星空,然后回来画成彩色的。”

关于这幅《孩子的航天梦》,季云博是这么描述的:
我用水彩和水粉画出了孩子的航天梦,画面中一位小孩儿穿上航天服成为一名航天员,她飞向太空和长江豚亲吻,她坐在嫦娥玉兔月球车的太阳能帆板上仰望地球,星空中还飞舞着敦煌飞天。
恰逢今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五十周年,我们国家完成了北斗全球系统的组网收官,即将开始探索火星、建设中国空间站等一系列航天任务。这激发了青少年崇尚科技、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帮助孩子们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让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强国梦在孩子们心底扎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季云博喜欢画星空,画儿童。他的作品中,经常有小孩子作为航天员的场景出现。他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想以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中国航天的巨大发展腾飞和超越,激励孩子、探索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季云博出生在一个航天“世家”,他的家人中,有很多都曾是航天领域工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家人的影响,他绘画的主题很多也都和星空有关。在他的画笔下,有嫦娥奔月、敦煌飞天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也有我国航天事业历史时刻的写实。

水粉、水彩、油画、版画、雕刻,相较于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他更偏向传统绘画工艺。

“电脑是实际复原呈现,是数字化展现图片、历史记录并在此基础上用软件进行二次加工的一种创意方法,作品可以比较完美的呈现出作者的想法和创意,但是具有浓浓的数码味道,缺乏本民族的艺术内涵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手绘航天,以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甚至版画雕刻为艺术手段,在木板、纸上等媒介绘制出来,可以营造出手工笔触的韵律感,表达完整的艺术构思,适合表现情怀创意和趣味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阿波罗登月期间在欧洲北美出现了一些太空画家,就是用油画勾勒出探索月球火星等畅想画面,深深影响了那一代人,导致后来的旅行者一号跨越太阳系等变幻想为现实的,因此,绘画太空是航天启蒙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面。”


季云博是洛阳艺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同时还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拥有高超的龙门石窟木板刀刻和壁画技艺。

他出生在龙门石窟伊河畔,丝绸之路东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洛阳),从小时候开始,当他看到那些黑白的塑像和石雕,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这时在他的脑海中就开始构思一副画面,渐渐地有了些许“灵感”。后来长大了他带着这一份“灵感”开始去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学习木版年画。

这时他开始认识到,可以用最简单的中国民间艺术,来展现龙门石窟艺术的精华,因此,木板雕刻技艺与壁画修复技艺应运而生。

他的一切创作都是纯手工的,排除了所有数码时代高科技手段,用最简单的最“笨拙”的手工雕刻来表现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里面最美的飞天,佛菩萨还有力士造型,修修补补,补补修修,很多看不清的地方干脆就想象的画上去,雕刻过程也是十分的艰难。

从雕刻、壁画到手绘航天,季云博用他的双手守护着中国传统技艺,守护着他心中儿时的梦想,也在用画笔记录着中国航天的发展。

他说,“梦想”是一颗种子,萌发于最初探索心,中国古代的伏羲因为仰望星空,而构想出了“河图洛书”,成为华夏文明的起源。相信每个大人,在小时候都喜欢仰望夜空,望着灿烂的银河系,像是烟花绽放的璀璨花火那样美丽,想象着自己乘坐着中国的载人飞船去探索浩瀚宇宙。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航天梦,小小的梦想结成大大的果实,千千万万人的梦想编织成一个巨大的信念,不忘初心,坚持儿时那个最初的梦想,梦想终将实现。